欢迎来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登录 注册

三线地区军工企业文化效应综合分析

来源:《国防科技工业》    发布时间:2016-12-22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罗东明

  军工行业的三线建设,一方面,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的基石;另一方面,和其他行业的三线建设一样,也为改变我国东西部生产力布局,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这样评价道:中国的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进步了整整50年!

  作为扎根深山大川数十年的三线军工企业,除了一般性的科研生产保密要求外,它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生产生活,进而推动着社会进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从2015年5月起,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对部分三线军工企业的文化发展作了约一年的实地调研,从中也深刻地领略到军工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感受到军工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促进三线地区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综合效应。

  军工文化的引领效应

  我国的军工文化,肇始于土地革命时期,成长、发展、成形于战争年代,承载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与革命传统。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豪迈发展人民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军工文化也逐步成长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文化,是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军工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军工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内涵。它蕴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激励全体军工人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熔铸了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是鼓励全体军工人锐意进取的灯塔航标;凝聚了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更是鞭策全体军工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武器。

  三线建设正是军工文化的生动写照。数以万计的年轻知识分子、复转军人、熟练技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告别家乡父老,带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自豪感,来到西部荒山深沟,依靠自己的双手,修厂房,建住宅,扎根山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为落后、偏僻的西部山区,送来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之光。

  在军工企业初创阶段,除了一部分战略物资需由国家统一配发外,还有相当一批物资需要当地筹措,比如易耗建材、蔬菜副食,甚至基建民工等。随着建设进程的加速,通电、通水、通邮,先进的生产方法,文明的生活方式,如水银泄地,逐渐被当地人接受、采纳,成为助推社会前进的内生动力。

  军工文化的辐射效应

  军工文化是具备多元化效能的文化形态。从内部来看具有汇聚军工行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动力的凝聚效能,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助力效能,营造军工领域改革发展、稳定人心的稳定效能;从外部来看具有向外界展示军工行业形象的示范效能,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来源的生成效能,激发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效能。军工文化的多元化效能使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军工行业,对三线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具备较强的辐射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就存在东西部的巨大差异。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早,因而生产力较发达,文化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落差。对于一些西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三线建设以前,还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我们在调研中走访了一些亲历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同志,他们介绍当地村民在此之前,不单是西医西药没见过,甚至连牙膏香皂都极为罕见。就是这些淳朴的村民,通过最初的基建打杂、后勤服务,进而依托企业脱盲扫盲,他们不断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一个村寨又一个村寨,一个区乡连一个区乡,文化的辐射如涟漪之水,层层漾漾,最终迎来了“一步跨千年”的伟大梦想。

  军工文化的融合效应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要大力发展民用生产。”实际上,这也是军工文化建设中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在坚持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军工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民良性互动,走协调发展之路。

  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战略迁移过程,其规模与投入程度远远超过抗战时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内迁。对军工企业而言,也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重要助推力量。

  以四川省为例。三线建设首要目标是“积极备战”以改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建立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四川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成为三线建设的首选。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将三线建设总指挥部设在四川省会成都。据四川省国防工办统计,三线建设期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对口支援而正式调入川内军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总计约2.7万人,这些人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各地移民不断融入四川军工企业这个大家庭,从而使偏僻的乡村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长期的和谐相处,也使他们逐渐消除了“外地人”的陌生感、漂泊感。

  以相互之间交流的语言为例。不管你是来自东北、西北、还是华北、华南,最后可能都会被同化成为一种略带喜剧色彩的四川方言普通话,简称“川普”。至今在四川的一些偏远乡镇,不经意间,你可能都会从一些老乡嘴里,领略到它的“魅力”。这或许可以称作是三线建设所带来的“非遗”现象。还有一些当地的村民,他们通过招工、考学、转业、联姻等方式,让军工企业更多地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圈,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军工文化的传承效应

  长期以来,由于军工行业的保密要求,对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内各行业的发展历程,见诸于文字与音像的实景资料极少,三线建设也不例外。《三线风云》的展播,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许久的窗户,它让人们知道,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祖国的中西部荒山深沟,有数以万计的军工人,舍弃了较为优裕的城市生活,扎根三线,军工报国。他们以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成为推动国防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转眼已有半个世纪,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工的特色文化,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军工文化形态,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军工英模。这既是国防军工事业持续发展的信念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而连绵不绝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我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进一步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军工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需要有效地提升军工文化的多元化效能。传承并保护好军工三线建设文化成就,对于彰显军工行业在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