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登录 注册

潘方勇、伏伦:军民融合助推成都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08

(作者:潘方勇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伏伦系成都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军民融合是把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我国军民融合思想提出多年,但军地二元分离的格局仍未根本转变,军民两部门发展成果显著但经济效率缺失的矛盾始终存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成都作为军工资源大市、四川“全创”试验区建设依托城市,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军民融合能将经济增长带入优化模式

军民融合创造新需求、新市场,为新形势下成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相对封闭,产出品被单一用于支撑国防公共服务体系,国防科技部门富余的生产能力未能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更多价值。而军民融合将军工产品与民用市场相结合,可以通过军转民刺激消费新需求、引领消费新经济。从发展实际看,成都市经济增速自2015年开始下滑,前些年支撑成都经济高速增长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产品结构性过剩,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不足以支撑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前成都经济发展的最重大课题,而军民融合正好从另一个角度为成都在新形势下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打开了新的窗口。

军民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为成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着力点。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军用科技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在国防要求下形成“重技术轻市场”的军事科技发展固有模式,由此,军用科技部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优质资源和技术,并在相应领域形成相对于民用科技部门较高的要素势差。在军民融合趋势下,军用领域加速向民用领域开放共享,推动长期积累的优质资源和技术打破对军事需求的固有路径依赖,通过民用市场寻求更多元的技术转化,创造更广泛的技术应用路径,进而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满足民用市场的扩大化需求。目前,成都产业发展仍处于国内主要城市的第二梯队,产业结构仍以中低端为主,产业附加值偏低,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性过剩,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通过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可以为成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着力点。

军民融合带来资源整合新模式,为成都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新的切入点。军民融合下,军民两部门间体系壁垒被打破、利益高墙被拆除,在适当制度指引下,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流动更加便捷的要素市场。这对成都而言,最根本的利好在于能够通过统一的要素市场得到更多可待整合的优质产业资源,在更大范围谋划地方经济增长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更加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效率,根治军地重复建设、效益低下、共享不够、浪费严重等顽疾。进一步,将推动产品市场的结构调整,从供给侧改善分配过程中诸如产能过剩、资产泡沫、投资下滑等现象,显著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可以说,通过统一要素市场的资源整合力量以及后续过程中的传导效应,军民融合能够将经济增长带入优化模式,推动成都经济提质增效。

军民融合搭建创新循环新系统,为成都增长动力转换提供新的支撑点。长期以来,军事部门技术发展与民间用户实际需求往往不在同一轨道。在军民融合趋势下,应用创新将更多地被纳入军事科技部门的工作程序中,形成科技进步与应用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创新双螺旋”模式。也就是说,军民融合将用户需求、政府推动、军事技术储备等诸多要素注入整合后的工业组织体系,使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形成一个更加广泛的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生态新系统。在此系统内,技术创新不再是军事科技部门的专利,更多的民用科技部门甚至个人将积极参与其中,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改善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这将对成都经济增长实现由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提供有效支撑。

成都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

成都不管是军工资源、实践成效还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均非常突出,成都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充裕优质的军工资源。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域,成都军工资源非常充裕,拥有军工保密资质的企事业单位超过300家,占全省约1/4,占全国8%,其中不乏军工领域的龙头企业,综合实力非常强劲。从具体产业看,成都市域内军工企事业单位经过多年发展,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安全、核能应用等众多高新科技领域形成了充足的技术储备,科技水平全国领先。在保密前提下,市域内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将成为成都军民融合发展的优质平台和资源,通过充分挖掘其间存在的技术势差,必将有效带动民用要素资源投入,这也成为成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条件。

成效显著的探索实践。在科研技术方面,成都市域内多所高校与军用工业部门合作频繁,现已建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合作载体,其中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因长期参与军民合作已进入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名单。在产业化方面,成都军民融合在智能交通、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领域已有较多突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川大智胜、卫士通两家上市公司为军民融合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标杆。多年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成都进一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提供充足的信心和底气。

宽松活跃的创新氛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并通过专项创业行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菁蓉汇双创平台等支持措施,营造出宽松活跃的创新氛围。在这样优异的创新环境下,成都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团队的理想聚集地,一旦将长期累积的部分军工技术优势向社会开放共享,则依托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可望在应用创新方面产生丰富成果,加速推动军民融合市场化步伐。

先行先试的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全创”试验区建设,四川省推出“三十条先行先试举措”。作为“全创”依托城市,成都在军民融合科技生产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创造活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开展军民融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成都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更多成效。与此同时,成都针对“军民融合十条”制定了相应政策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从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搭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立完善军地部门会商制度等领域着手,可以从政策层面为成都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