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登录 注册

贾玉树:军民跨界融合蕴涵创新潜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03-17

跨界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途径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很多颠覆性创新都是在跨界中产生的。军民融合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超大规模的跨界活动。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协同三大领域中,囊括了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到具体的工程技术等几乎所有学科专业,蕴涵无限的跨界创新机遇。无论是科学问题的来源、提问的层次、角度和方式、科研基金与项目经费、实验平台等都全方位呈现在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科技和人文语境中,可以激发人们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美国DARPA迄今为止不超过250名工作人员,一个规模这么小的机构在互联网、隐形飞机、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电路、远程医疗、UNIX系统等项目和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与创新,完全得益于其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模式。

  与现代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相较而言,中国传统的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由于缺少内生源头性科学理论作为核心和基础,因此无法发挥人的理性的超越作用,难以产生诸如E=MC2等重大科学发现并从中创造全新的装备需求,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与跨越式发展,同未来战争的要求相距甚远。以军民融合为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国防科技体系结构,把传统经验型国防工程技术体系转变为现代理性化国防科学技术体系,是国防科技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战略任务。

  第一,在军民融合的语境中建立国家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把国防科技的核心从陆、海、空、天、电等国防工程技术领域转移到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从科学理论中呼唤出新的更大的自然力。国防科技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讲,并不存在独立于现代科技之外的国防科技,只是由于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需求才出现国防科技这样一个特殊研究领域。倘若因此把同装备有关的国防工程技术称之为国防科技,不仅会遮蔽国防科技的科技本性,而且还切断了它同科学源头的逻辑关联,阻断了从颠覆性创新到跨越式发展的国防现代化道路。譬如,原子弹技术不仅涉及铀矿勘探、铀浓缩、铀同位素分离、铀235裂变等一系列工程技术知识,也涉及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相关科学理论和大量数学计算。因此,所有科学理论都不是这一工程技术体系内在自生的,需要外部植入才能正常运作。因为现代科技根源于理性传统,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和基础,以逻辑演绎为思想路线,以颠覆性创新为基本特征;科学是源头,技术从科学理论演绎出来,工程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它要求基础科学优先发展。

  第二,在军民融合语境中深入开展现代科技与军事装备各种可能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把创新驱动摆在军事装备发展战略首要位置,让国防科技从过去被动服务于既定军事装备需求到主动创造新的需求,从关注当前的现实需求走向建构未来的可能需求。美军之所以能够引领军事装备发展的潮流,就在于它背后强大的现代科技基础及其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中国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人才济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军地共享基础资源,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是深化军民融合和国防科技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第三,以智能化为牵引,在军民融合语境中谋求颠覆性创新,促进中国国防科技现代化转型。倘若以机械化为国防现代化的起点,信息化作为一种纵深发展或一次深刻的革命,智能化则标志着国防现代化的完成。AlphaGo横扫围棋界预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确定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机协作、人类作战行动辅助系统、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组、网络赋能自主武器等五个颠覆性技术群,核心正是人工智能。智能化一方面彻底告别以人的经验与技能为核心的工程技术传统,从智能制造走向智能穿戴、智能装备、智能弹药、智能战场等;另一方面也为军民融合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在充分利用军民双方积累的这些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动,直至二者圆融一体。同时以智能化作为未来可能装备的约束条件还可以倒逼国防科技,调整结构,转型与升级,超越单纯信息化的当代视域,进一步走向大自然深处,加强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以颠覆性创新推动军事装备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解放军装备学院